塊錢的嬰兒痙攣癥藥品注射用促皮質素(ACTH),在黑市竟被炒到幾千塊錢,漲幅達500倍。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一聽這消息,下意識反應是:價格管制。遵循一般規(guī)律,越有效的常用藥,越容易遭遇價格管制。ACTH不僅是**嬰兒痙攣癥的良藥,同時廣泛用于支氣管**、嚴重皮炎、關節(jié)炎等**,很早就被列入基本**目錄。價格管制的直接后果是,企業(yè)生產此種藥品無利可圖,選擇停產。
本著“讓窮人用得起藥”的初衷,得來無藥可用的后果。今年6月1日起,政府對絕大多數(shù)藥品取消價格管制,正是基于這樣的反思。ACTH應該也在解禁之列,只恨松綁太遲。藥企捕捉信息,重新生產流通、價格調整都需要時間,希望這過程越短越好,以免耽誤人命。
為什么是價格而不是其他分配機制,放開管制,價格漲到天上,窮人怎么辦?很多人嘀咕,以一盒藥幾千塊的黑市價作參考,窮人是負擔不起的。指令企業(yè)按需生產,醫(yī)院多加備貨,根據政府低價向患者提供親民藥品,既能滿足需求,還能打擊黑市,豈不兩全其美?
如果有人還抱這樣的幻想,在價格問題尋求“中間道路”,既追求政府規(guī)定下的廉價,又希望市場充分供應,那么他就有必要重修價格的真諦。
首先應當明確,價格高企是管制的后果,一旦放開,價格將不可能回到黑市高價。更重要的是,價格是一束靈巧的信號,它既是供給和需求的信號燈,同時是一柄包含刻度的標尺,其背后信息十分復雜,指示起來卻非常簡單。企業(yè)無需了解市場供應情況,消費者評價,甚至醫(yī)學進步使這藥品得到新應用,他們也無需知道——只需盯住價格就可以。價格上漲就增產,價格下降就減產,笨拙的企業(yè)家亦步亦趨,大體也能滿足需求。隨著聰明者勝出,市場會趨向完善。*糟糕的市場,也好過***的管制分配。
政府管制價格,企業(yè)的眼睛被蒙住,感知市場的神經被切斷了。他們得到的價格都是正規(guī)渠道一成本不變的售價。企業(yè)沒有能力搜集真實的市場價格。他們只會根據新聞媒體和政府指令生產。去年3月份上海**生化藥業(yè)公司就在藥監(jiān)局要求下,突擊生產ACTH。此前此種藥品供不應求,黑市價格(其實是真實的市場價)已達幾十上百倍,企業(yè)渾然不知。
每當媒體報道廉價藥消失,總不忘譴責制藥公司貪財忘義。很多企業(yè)家對此非常委屈,他們聲稱自己對市面缺藥一無所知。我相信一部分企業(yè)家是誠實的:制藥公司每年要生產幾十上百種藥品,價格是死的,誰知道廉價藥真實的流通狀況?即便一些企業(yè)家明知道藥品短缺,他們也沒有動力生產——多生產多虧損,你當辦企業(yè)是做慈善?
不要怪罪黑市囤藥賣高價。只要出價足夠高(通常意味著更緊急),黑市上有很多人在利益激勵下到處找藥,賺錢又救命,功德無量。不要怪企業(yè)對廉價藥品改頭換面,換著花樣漲價。新瓶裝舊酒的原因就是為了脫離價格管制。如果不這么做,他們賺不到錢,很多人會死于缺藥。良藥建立品牌是需要成本和積累的,口碑也是無形的資產。價格管制迫使企業(yè)放棄生產老牌良藥,轉向新的審批和注冊,這本身就是巨大的浪費。不要怪罪醫(yī)院選擇昂貴的替代藥,他們通常知道,廉價藥雖便宜,卻不易獲得。媒體報道,北京一家大醫(yī)院患者需自己準備28支ACTH才可以住院。很多醫(yī)生會給患者提供買藥渠道,很多直接建議選擇昂貴的進口藥。此外,指責醫(yī)院“以藥養(yǎng)醫(yī)”也是不公道的,因為背后還有一層弊病:醫(yī)療服務的價格管制,這話題超出本文討論范圍。
ACTH短缺是一門很好的課程,它告訴人們:有良好愿望是不夠的,重要的是經濟規(guī)律。不要試圖模擬市場,應該試圖理解并尊重它。幸好改革已經落實,大多數(shù)藥品的政府定價已經廢除,但愿這事件能督促各部門加快反應。市場早日恢復它應有的樣子,會使更多人得救。放開管制之后,一些藥品可能會以嚇人的漲價冒出來,嚇人一跳。那時請千萬要**。只要你理解價格原理,就會知